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现代化的水产养殖方式,通过技术手段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水产养殖的高密度、高效益和低环境影响,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潜力的养殖模式”,是我国水产养殖转方式、调结构、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下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详细解读:
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定义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集水产养殖技术、现代工业和信息化技术于一体的高度集约化养殖模式。
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发展阶段
该模式在我国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探索起步阶段(1970-1984),上海和北京开展了封闭式循环水养鱼试验,初步出现了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雏形。
第二阶段为引进试验阶段(1985-1998),深圳、宁波、营口引进德国、丹麦循环水养殖设备进行鳗鱼养殖,带动了我国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生物滤器、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等水处理设备的自主研发。
第三阶段为消化吸收阶段(1999-2006),该阶段水处理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的推广应用。
第四阶段为集成整合阶段(2007-至今),该阶段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的养殖车间、水处理和养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了多品种的循环水养殖模式。
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优势
1.用水量少,节约用水资源;
2.占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低;
3.养殖密度高,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环境,使得养殖密度远高于传统养殖方式;
4.生长周期短,易于控制生长环境,养殖品种生长速度快、周期短;
5.饲料利用率高;
6.水循环使用,利用系数高;
7.减少环境影响,排放的废水废物少,能集中处理,对环境无压力或很小;
8.不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可实现常年生产。
四、关键技术与设备
机械过滤系统
指将未经养殖池的水先通过水处理设备进行多次过滤及消毒杀菌等净化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池的一种水处理系统,常用设备有微滤机、蛋白质分离器等。
生物过滤系统
生物过滤系统是水处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利用特定的生物培养器,培育有益菌群,使之能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质监测系统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套以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现代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相关的专用分析软件和通信网络组成的一个综合性的在线自动监测体系,可尽早发现水质的异常变化,为防止下游水质污染迅速做出预警预报,及时追踪污染源,从而为管理决策服务。
疫病防控系统
为了更好的预防、监测、控制和管理疾病而建立的一套整体管理流程。其中包括检测、处理和数据分析等规范化操作。
原水处理系统
指将未经养殖池的水先通过水处理设备进行多次过滤及消毒杀菌等净化处理后再进入养殖池的一种原水处理系统。
智能数字监控系统
包括水下监控和管理监控,这些监控数据都可以通过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第一时间上传到管理者的电脑或手机上,实现渔场管理的智能化。
此外,还有恒温系统、增氧系统、自动投饵系统等,不同技术与设备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注意事项
1养殖密度
根据养殖生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合理安排养殖密度,以保证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健康。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病害增多等问题,影响养殖效益。
2饲料管理
需要选择符合养殖需求和质量要求的饲料,并根据养殖生物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制定合理的投喂方案。
3病害防治
一方面要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药物,避免对养殖生物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