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水产养殖“危险期”来了!
气温回升,水质波动,越冬后的水生动物正经历着“生死考验”:代谢减缓、免疫力低下,再加上病菌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会损失惨重!
那么,如何才能让水产养殖平稳开春,为新一年的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呢?
一、开春期间,水产养殖面临哪些挑战?
水温波动大: 春季气温起伏不定,水温也随之波动,容易导致鱼类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
水质易恶化: 经过一个冬天的积累,池塘底部沉积了大量有机物,随着水温升高,这些有机物开始分解,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质恶化。
病菌滋生: 温暖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病菌繁殖,鱼类在经历冬季低温后,体质较弱,更容易感染疾病。
投喂难把控: 春季鱼类摄食量逐渐恢复,投喂过多易造成水质污染,投喂过少又会影响鱼类生长。
二、如何安全度过“危险期”?这些关键管理必须跟上!
水体管理
渐进式水温调节:少量多次地加水,每日水位升幅不超过10cm,减缓水温骤变对鱼体的刺激。不直接使用深井冷水或温差大的外源水,建议采用蓄水池预调温处理,确保入水温度与养殖池温差≤3℃。
加强水质监测: 定期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及时采取措施调节水质。
水体消毒与病原体控制:当水温稳定在14℃以上时,采用聚维酮碘(浓度0.3-0.5ppm)进行全池均匀泼洒,抑制水霉、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寄生虫病易发区域,可额外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按0.18至0.45克/立方米的比例溶解后全池泼洒。持续用药2~3/次,通常间隔7天。
肥水培藻:选用氨基酸类生物肥料,以促进硅藻、绿藻等有益藻类的生长,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至40厘米之间。
养殖品种管理
合理放苗:把控鱼苗品质,及根据鱼苗的个体大小、密度以及品种合理放养。
科学投喂: 根据水温、天气和鱼类摄食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次数,避免过量投喂。
提升免疫力: 饲料中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多糖等免疫增强剂,以及胆汁酸等消化系统调剂类饲添,并拌服中草药,修复越冬期受损的肠道黏膜,提升抗应激能力。
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助力平稳开春!
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受天气影响大,难以控制水质,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则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生物过滤、物理过滤等手段,保持水质稳定,减少病害发生;恒温系统可以保持水温稳定,避免鱼类应激反应。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长期来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不仅能帮助养殖户平稳开春,还能实现全年高效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的发展趋势。